[老人院][護老院][安老院]特寫:無親無故義工 親力親為助辦後事 孤單長者 最後一程不孤單

[老人院][護老院][安老院]300長者申請 去年處理30宗
3月 31, 2018
[老人院][護老院][安老院]12萬宗非長者單身人士公屋申請 調查指16%市民逾9年仍未上樓
4月 1, 2018

[老人院][護老院][安老院]特寫:無親無故義工 親力親為助辦後事 孤單長者 最後一程不孤單

【明報專訊】無人能逃避死亡,卻不是每個離世長者都有親人協助辦理後事,若遺體放於公衆殮房半年仍無人認領,政府只會給死者一個編號,沒名沒姓,埋於沙嶺公墓黃土之下。然而,榕光社義工霞姐和阿清都認為,這些無兒無女的長者亦應該可「開心來、尊嚴活、安心去」,她們秉承「生死兩相交」的精神,為一個個交情不深的長者,預備最後一段路。

明報記者 何郁慧

視死者為親人 身後事「一腳踢」

65歲的林桂霞(霞姐)不是社工,亦非從事殯儀,她是老人服務團體榕光社的義工,1990年代開始為一些獨居、無子女的長者義務辦理後事,到公衆殮房認領遺體、到政府部門簽署文件,再一手一腳打點喪禮細節,以至出殯、撒灰,全由霞姐獨力承擔。那些死者與霞姐無親無故,交情不深,但她卻視作親人,不願交予長生店辦理。

1992年,霞姐遇上第一個服務對象,一次義務幫助老人家搬遷上公屋,她認識了一名婆婆,婆婆隔壁住了一個伯伯,霞姐與他有數面之緣,伯伯一天不幸撞車身亡,警察聯絡不上其身處內地的兒子,遂問婆婆是否願意幫他辦後事,婆婆猶豫一會,再找霞姐幫忙,她一口答應。

童年見長者無依靠 「盼他們能安心去」

不是人人都願意為陌生人辦喪事,然而霞姐認為,能夠助死者善終也算一種緣分。霞姐自言小時候是街童,看到很多長者無依無靠也無後,生病過身也無人關心,「他們很淒涼,最怕死後無人幫自己辦後事」。童年體會化作種子,成為霞姐的理念,「我希望他們能安心去」。於是,她向榕光社其他義工提出成立一個小組,專門跟進無子女的長者,助他們料理後事,這小組最後發展成「夕陽之友計劃」。

「做執筆人要簽署醫院、政府各項文件,不容錯失。」夕陽之友計劃的服務不簡單,霞姐希望參與義工能親力親為,她成立了師徒制培訓新義工,新人須跟隨她處理4個個案,熟習各項流程,55歲的施清白(阿清)就是第一代「弟子」,阿清說經過上門探訪,與受助長者已建立一定感情,「原本不相識的,但有緣才可以送他們最後一程,我不想他們孤零零無人理,最後集體去沙嶺(公墓)」。

堅守理念20年 看到人情冷暖

夕陽之友計劃主要為獨居、無子女的長者服務,所有殮葬費由榕光社收到的捐款支付。霞姐和阿清堅守這理念20多年,至今吸納到約20名義工參與,而面對一個個受助長者,她們看到人情冷暖。

阿清認識一個婆婆,她充滿怨恨,探訪時亦無發現她有親人。直至婆婆過身,阿清上她家裏執拾遺物,始發現婆婆收藏了一篇剪報,是一則脫離母子關係的聲明,原來婆婆有一名兒子,不過數年前返內地娶妻,婆媳之間有衝突,母子情亦受挫。阿清嘆說:「我們是局外人,誰是誰非亦難知了。」

首辦境外個案 赴江西認領港人遺體

近來開始多人認識夕陽之友計劃這項服務,榕光社去年處理了30宗個案。一個月前,社署授權榕光社處理一個案,霞姐、阿清及榕光社主席聶揚聲要遠赴江西宜春市認領一名港人遺體。死者是一名伯伯,去年8月底在宜春心臟病發過身,內地公安幾經轉折,聯絡到香港入境處及社署,最後找到榕光社幫忙。三人首次處理境外個案,卻被當地殯儀管理局索價3.4萬元,最後「講價」到6000元才能辦妥火化程序,順利帶骨灰返港。

「殮房認識 是生死兩相交」

聶揚聲感慨:「一生、一死,我們在殮房才認識,是生死兩相交。」現時本港人口老化,獨居長者愈來愈多,往後或有更多人需要這項服務,然而義工隊尚未有年輕人接棒,阿清說:「我會堅持,直至自己身體不再健康的那天。」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招募義工 | 支持益善之家 轉贈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