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齡增長,新陳代謝減慢,加上活動減少,容易造成營養攝入大於消耗的情况,多出的熱量會導致長者超重和肥胖。體重超標對老友記來說絕對不是「福氣」,它會增加長者患上心血管病、糖尿病、睡眠窒息症,甚至患上癌症的風險。而且身形臃腫會影響平衡、妨礙活動,一旦不慎跌倒,後果堪虞。
要評估長者有否超重和肥胖,最常用的兩項量度指標,分別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腰圍,前者有助了解身高與體重比例是否勻稱,後者則有助了解有否出現「中央肥胖」。醫學研究指中央肥胖是不少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代謝綜合症的誘因之一,不容忽視。以長者的身體結構特點考慮,美國營養師協會界定65歲以上長者,如BMI在23至29.9kg/m2之間,屬於正常,低於23kg/m2屬過輕,超過30kg/m2屬超重。至於腰圍方面(以肋骨最下緣與盆骨側邊上緣的中間線周徑的正確方法來測量),如女士腰圍大於80公分(約32吋),男士腰圍大於90公分(約36吋),便屬於中央肥胖,需要留意。
導致長者體重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隨着年齡增加,新陳代謝減慢,活動能力下降,身體消耗不斷減少;在食量不變的情况下,因營養過剩而令體重增加。除此之外,某些用作治療長期病患的藥物(如類固醇),也會引起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當一個人步入老年的時候,身體脂肪比例會增多,蛋白質逐漸減少,肌肉開始流失,肌肉的強度亦逐步減弱,如果沒有好好控制體重,把超重、肥胖問題置之不理,便可能會出現一種令人擔憂的狀况——肌少性肥胖。簡言之,這代表身體愈來愈肥,但身體強度愈來愈差,人愈來愈無力,肌力、平衡力、耐力等不斷下降,可增加跌倒、失能的風險。
中醫認為「肥人多痰」、「肥人多濕」、「肥人多氣虛」,從中醫角度,超重、肥胖與氣虛、痰濕積聚有關。至於發生在長者的超重問題,則多數責之於氣虛,脾胃運化欠佳。如果長者因為體質因素,或久病,或經常吹風飲冷不避風寒,或久坐久臥缺乏足夠運動,容易造成程度超過正常機能退化的氣虛失調。脾胃氣虛將導致飲食、水液無法有效運化,形成痰、濕一類病理產物積聚體內,慢慢形成超重。此外,脾胃氣虛的人,易倦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氣喘,由於體能欠佳,更容易令痰濕、水飲積存體內,輕則引起身體浮腫,臨牀常見這類長者常自覺身體重墜,體重波動大,一旦痰濕凝結內蘊,體重將持續上升,且不能輕易降下來,要減肥相當困難。
年長者要保持理想體重,改善超重和肥胖,需要注意節制飲食,不宜吃得過飽,減少食用肥膩、多油、太甜等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以及多做運動鍛煉增加代謝消耗,對經常氣喘乏力、面色蒼白、說話聲音低微、舌體腫脹胖大的氣虛者來說可配合補氣,對身體重墜、動作遲緩、痰多、口黏、舌苔厚膩的濕重者來說可配合祛濕化痰。
常用作健脾、補氣的中藥,包括黃芪、黨參、五指毛桃、淮山等,中藥方劑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常用作祛濕化痰的中藥,包括白朮、茯苓、陳皮、薏苡仁、瓜蔞等,中藥方劑有二陳湯、溫膽湯等。針對偶爾的飲食不節,如節慶、宴席之類,適量使用有消導功能的中藥,如炒山楂、炒麥芽一類,也有改善消化、消食化滯的效果。
不少長者常抱怨體重易增難降,減肥難,其實體重控制是一門專業學問,不是如一般人所言只要少吃點、多動點便行。高齡人士要安全、健康減肥,應通過調整飲食的組合,滿足營養均衡之餘又可以減少熱量攝取,在減少脂肪形成的同時又要做到盡量保存肌肉。在增加運動消耗能量的時候,要強調均衡鍛煉,所選的運動應涵蓋改善心肺功能(如緩跑)、增強肌力(如負重鍛煉)、改善柔軟度(如伸展動作)、訓練平衡和反應(如單腳站、太極)等。健康、安全的減肥不求速效,對長者而言如果每個星期能減1磅左右,已經相當不錯,只要持之以恆,定能對長遠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