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宗值得讚政府的小新聞:建築署聘請顧問研究,在政府負責的建築項目上引入安全、便利和以舒適為本的長者友善設計,藉此鼓勵長者「出街」。長者友善設計包括4個元素:設計安全、體能支援設施、了解長者的認知需要,以及令他們開心。在這方面,顧問公司採訪過香港多個場所,包括表演場地、地鐵站和公共屋邨等,也會參戶海外情況。研究預計今年內完成,政府會視乎結果決定下一階段工作。
香港人口老化,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根據政府的最新人口推算,65歲及以上的長者會由2016年的116萬(佔總人口(下同)16.6%),20年後上升超過100萬至2036年的237萬(31.1%)。長者人口會持續增長至2066年的259萬(36.6%)。
一直以來,政府應對人口老化的政策集中在醫療、退休保障和護理安老方面。其實,現代醫學昌明,令不少長者身體健康,以及有興致出外,與親友聯誼或參與各式各樣的文娛活動。不少愛心家庭也樂於帶坐輪椅的長輩出街走動。在這方面,優惠長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兩元車費是曾蔭權政府一項難得的德政。
上屆政府在照顧長者過馬路上,建議利用長者八達通卡延長綠燈時間。我認為這其實令長者感到不方便。透過臉部識別技術,令綠燈自動延長,應該更實際和友善。無論如何,政府應該制定一個全面的政策,方便及鼓勵長者出街。上述的長者友善設計可以成為這項政策的一部分。
方便長者出街政策必須涵蓋的一個範疇是地鐵站。現時方便輪椅上落地鐵的設施寥寥可數,年年賺大錢的地鐵實在難辭其咎。另一個例子是為方便路面車輛行走而忽略長者上落困難的行人天橋。現在不少行人天橋,包括在馬路中間的電車、巴士站旁邊的天橋都沒有設備供長者使用的電梯。上屆特首梁振英提過會做研究,惟今天仍沒有下文。
希望在明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會提出一項全面方便長者出街的政策,並列出有時間表的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