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部分長者的願望是能居家安老,但體弱的長者在現時社區照顧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入住老人院。由於津貼院舍長年以來供不應求,最新的津助院舍及合約院舍輪候時間為38個月,超過3年之久,私營安老院舍市場服務質素良莠不齊,收費可達每月數百元(扣除資助後)至數萬元的天壤之別。長者對私營院舍需求殷切,政府有效監管更是責無旁貸,但多年來政府一直把關不力,監管制度形同虛設,讓一眾長者受苦。
現行機制下,政府可以根據《安老院條例》對安老院舍進行監管,社署可派人到安老院作出不定期巡查,以確保院舍符合發牌要求,包括人手比例、院舍環境等,要求院舍作出改善,甚至吊銷牌照。這看起來像是有力的制度,但多年來政府只向不達標的院舍,以每年發出約共 3,000 多封勸諭信、警告信等手段處理,截至2016年12月底,過去3年來只有15宗獲定罪。社署去年 6 月成立檢視院舍實務守則及法例工作小組,務必改善巡查及跟進制度,加強執法的阻嚇性,提升院舍質素監管。
除了監管不足外,公私營安老院舍資源分配不均,也是公私營院舍質素懸殊的原因。私營院舍的費用可以用綜援來支付,故變相亦是由政府負責,服務使用者負擔一般不超過住宿費的兩成,但其質素卻沒有保障。私營院舍得到政府的支助額約為綜援金5,570元至7,985元不等,相比起津助護理安老院的每個宿位約15,000元的成本,可謂天壤之別。私營院舍同時要自負盈虧,難免會希望以最少的資源提供最多的宿位,故在院舍居住條件方面,大部分沒有津貼院舍的好。
審計署2014年曾分析指,在人手比例方面,津貼及私營護理安老院每一百名院友相對員工比例分別為40.2及16.3人,而人均面積分別17.5及7.5平方米,不論員工因工時長、壓力大、工作環境惡劣等問題而對長者態度欠佳的情況,單是硬件上亦可看出津貼院舍的質素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