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安老院]對安老的關愛有待燃點

[安老院][老人院]安老院利用科技的迫切性
二月 21, 2018
[老人院][安老院][益善之家]以Uber 模式為長者治病
二月 22, 2018

[老人院][安老院]對安老的關愛有待燃點

對安老的關愛有待燃點

2017-11-22

撰文: 廖美香 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

隨着人口老化愈加嚴重,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展示不少改革措施,包括:增加安老人手、提升樂齡科技、改善醫療體系。可惜的是,有關慢性疾病管理未夠重視,如能及早實施,將大大減輕醫療系統負荷,港人的身心健康也得以改善。

慢性疾病預防勝治療

「醫社合作」是重要的發展趨勢。《施政報告》提出,已要求食衞局於兩年內率先在葵青區成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資,按地區需要和特色,透過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新的構思是透過地區網絡,向區內提供服務機構和醫護人員購買服務,讓市民可安在社區而得到所需的護理。政府因應試行經驗,會逐步在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該建議跟團結香港基金報告類近:認為應合作成立「健康促進網絡」,在社區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有系統的個人化綜合護理服務,由政府資助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以至私營長者服務機構,均可成為地區合作夥伴,提出可行方案,為區內的長者提供健康護理,減輕專科和醫院服務的壓力。

雖然《施政報告》說會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以鼓勵市民預防疾病,但我們必須多管齊下,更好地減低市民患病機會。基金會提出有關慢性疾病管理醫療計劃,獲不少醫療團體認同,包括香港糖尿聯會、有毒金屬學會。很可惜,《施政報告》並沒有關注慢性疾病的管理。

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14年香港50-59歲人士中,有一成患有高血壓,5%患有糖尿病;60-64歲人口有兩成患高血壓,一成糖尿病;年紀愈大,患者愈多。基金會建議,資助45歲或以上年齡人士,作身體檢查,一旦發現三高指標(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須及時作出防範措施。

其實,港府一旦投資源於該計劃,將減少中老年人患病,從而大大減低醫院和診所的醫療負荷。

重視新療法降輪候期

政府回應民間批評,為患有不常見疾病的人帶來喜訊,將資助病人參與個別藥廠的恩恤用藥計劃,並會跟進新藥物科研發展和醫學實證,令這些不常見疾病的患者,盡早獲得治療。

其實,政府也應注意常見疾病,利用新科技或新產品,加快病人輪候就醫。以換膝蓋為例,約半的六旬人士骨關節痛楚,不少長者因膝部關節疼痛而急須更換金屬關節,卻須苦苦排期5年之久,令病人於較長時間行動不便,非常難堪。

林鄭在《施政報告》中說,要加強社區和家居照顧服務,目標是把服務的輪候時間減至零。如果政府加快如「換膝蓋」的輪候,便可減少病人痛苦,更有效實踐基層社區照顧的目標。

推動樂齡科技發展

在科技大潮之下,應積極發展老齡產品,延緩長者的衰老和病情。《施政報告》採納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大力推動樂齡科技。新的施政為減輕長者和護理人員的負擔和壓力,政府預留10億元成立基金,資助安老單位試用和購置科技產品。香港先進發明「希望之手」反映老齡科技產品,在香港科研落後之際,難以一展身手。政府支援樂齡科技,將激活香港科研生態,促進港人朝向科研發展的信心。

政府重視新藥物,非常重要;我們認為,新科技帶來老齡治療的效果不容忽視。現代醫療科技一日千里,以心臟起搏器為例,時有所聞,它是不少心臟病人的救星。上月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創科博覽》便展示一些前沿的醫療科技,包括腦起搏器、吃進藥丸般微小的鏡頭取代胃照鏡手術,這些都在深圳或上海的醫院施行,卻在香港尚未推行。香港向來被內地視為先進、專業的診治地方,須包容更多嶄新的療法,而不應自視甚高,停步不前。

此外,政府提出使用大數據以辨識須深入研究的醫療護理服務的範疇、建立框架更有系統地推行疾病預防、篩查和疾病辨識,確是值得趕快部署;可是,政府也應考慮如何有效開放數據予公眾,令廣大科研人員發展健康科技,研發成產品,促進市民的健康。

加強政府部門協作

總的來說,林鄭月娥發表的施政對人口老化展現關懷,似乎滿腹鴻圖大計,但我們關心的是能否一一落實。《施政報告》提出新成立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連同各政策局積極檢視各政策範疇內的政策和法例,藉此拆牆鬆綁,該建議令人鼓舞。安老政策涉及醫療、科技、社會福利等多個部門的協作,過去由於部門之間官僚、自我保護,令政策裹足不前,我們期望跨部門及跨專業的協作下,香港能真正實現老有所依、長幼共融的盛齡社會。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招募義工 | 支持益善之家 轉贈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