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豪﹕長者院舍輸入外勞非上策

「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
二月 4, 2018
失散一甲子「桂妹,對不起」 無知童言送走妹妹 「潮州婆」隔洋尋親
二月 4, 2018

馮志豪﹕長者院舍輸入外勞非上策

【明報文章】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接受《明報》專訪時表示,若在一切手法未能奏效時會適度輸入外勞護理員。不能否定的是,在資助院舍輸入照顧員的確可解燃眉之急,可是此舉卻實在非上策,措施也許未能處理根本的問題。

羅致光指出目前長者院舍的護理人手空缺率達18%,輸入外勞是「遲早的事」。誠然,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15年9月公布的推算,現時65歲的長者,預期有六成將能活到85歲或以上,四成會年過90歲。即是說,廿年後的高齡長者將會大幅增加。雖然政府的安老服務是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原則,但無論在家或院舍安老,均有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護理。但社聯和業界的調查指出,目前護理員平均年齡是52.3歲,甚至有18%的護理員年齡更達60歲或以上,而有一半護理員年齡為50至59歲。由此可見在未來幾年,我們將會面對護理員退休的高峰期。隨着人力需求上升,護理員的退休潮將對服務質素帶來很大挑戰。短期來說,引入優質的護理員實在無可厚非。

應全面檢視目前護理員情况

去年不少私營院舍已經透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了近1400名外勞。可是當中的質素參差,不少都是年齡稍高而沒有充足的護理訓練,而且工資也比本地員工的薪金再打折扣。由此可見聘入外勞的質素實在令人非常擔心,同時更會進一步拉低本地的已低得可憐的工資水平。相對來說,一岸之隔的澳門,長者院舍的外勞多是在菲律賓接受護士和護理訓練的青年人,更需要在到埗後接受語言訓練以便與長者進行日常溝通;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薪資是與本地員工看齊。因此,就算香港真的打算引入外勞,絕對應該以質素為先,否則受苦的只會是長者罷了。

不過,除了考慮輸入外勞外,還應全面檢視目前護理人員的情况。羅致光表示政府正計劃提升個人照顧員等的薪級,將薪級中點(mid point)增加兩點。可是現時人手短缺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撥款制度所致,隨着在2000年實施整筆過撥款的津貼制度,打破了過往的薪酬基準,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在2014年的調查指出,只有3.7%的受訪者表示機構是與政府薪級表看齊,現時的護理員或起居照顧員的薪金只有萬多元,與最低工資相若。「海鮮價」與厭惡性工作令員工紛紛情願轉行,造成人手緊張。

青年人看不見就業前景

政府表示在輸入外勞前會舉行大型招聘會吸引本地人入行,而目前政府已經推動「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藉此鼓勵更多青年人投身社福界護理工作。羅致光說就算招聘會反應理想,能夠成功聘任本地人加入長者護理業界,可能數個月後都會有人流失。這正和筆者以往在其他大專院校任教長者照顧的高級文憑課程期間,眼見不少畢業生都不太願意投身護理工作的景象相類似。

造成此現象除了薪金和待遇問題外,最重要是他們看不見就業的前景。目前無論是起居照顧員或保健員均沒有常設的晉升階梯,令事業成為「倔頭路」。而且其工作亦不受家人或社會認同,致令青年人卻步。反觀人口老化的日本,其安老服務很早已經塑造成一個受人尊敬的行業,除了具醫學或專家訓練的工種外,並設有照顧領域的專業,如居家照顧員、「介護福祉士」、照顧經理等。他們多是在高等學校接受兩年的訓練及經過統一考試而入行,前景相對明朗,令年輕人較願意留在行業繼續發展。

筆者日常在工作接觸到不少青年人,他們並不是沒有心志從事長者護理工作,只是薪酬待遇實在不夠吸引。因此,政府在啟動輸入外勞時,應該同時思量目前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另外,政府表示已計劃在本年開始檢討安老院的法例工作,為避免低待遇、低訓練和低質素的惡性循環繼續,政府應該一併連同《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一同審視,從人力資源比例、資歷、待遇和長遠發展作長遠檢視,以令安老服務的質素更佳,令長者能夠真的安享晚年。

作者是明愛社區書院藝術及人文學部主任、註冊社工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102/s00012/1509558592919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招募義工 | 支持益善之家 轉贈物資